医学人文讲堂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医学人文讲堂

【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医学人文讲堂第108期】陈育德:要活出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重在学而行

 2023年3月28日,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公共卫生学院陈育德教授应邀在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医学部生化楼四教以《要活出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重在学而行》为题从“德、智、体”三个方面,系统讲述了自己求学成长经历,以及多年从事公共卫生实践和教学经验,告诉青年人如何更好地学习,树立人生理想,成长为服务祖国的公共卫生人才。本次讲座系beat365医学人文讲堂第108期及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特邀专家讲座,beat365医学史与医学哲学系唐文佩教授主持。

2023年3月28日,陈育德教授讲座现场

 

永远跟党走,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

“我是由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的黄浦江边走来的。”据陈育德介绍,他19364月生于上海,童年时经历了抗战,“在1949525日早上,打开门就一眼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秋毫无犯地睡在路边,这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这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于是,通过早年接受党的教育,陈育德在高中加入了青年团,当过少先队辅导员,“经过历次政治教育,使我坚信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成为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影响陈育德教授一生的《革命烈士诗抄》

 

在党的教育和感召下,陈育德下定决心——“要永远跟党走!”1959年,陈育德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卫生系,后留校任教,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而他的“三观”也是在革命思想、理论的熏陶、在《革命烈士诗抄》与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先烈、英雄的崇高精神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他们始终指引着我,要做一个甘于奉献的人。”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20世纪60年代,国家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让原本生活在大城市里的青年人开始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了解基层的群众究竟有什么样的健康需求,也促使陈育德思考医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于是,陈育德向工人农民学习、了解工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了解中国城乡的实际,工人、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与他们的需要和需求,进行农村卫生和工矿卫生、环境卫生等专业实践和现场专业教学工作。

 

学好“三基”,不断夯实基础

 从1954年志愿考入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系,19598月服从分配留在卫生系任教,直到2001年退休,陈育德把一生都献给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教学和专业实践。“退休以后,我也一直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可以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他长期从事保健组织、卫生统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参与创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为国家卫生事业培养储备大量干部,为卫生统计中心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006年湖南实地考察留影

 

 要活出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重在学而行。事实上,学不是目的,学习是为了体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陈育德看来,求学期间,“一定要认真读书,夯实基础,学而才知不足。要学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三基’至关重要!”陈育德指出,现在医学院的课程较过去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各种选修课特别吸引员工,有利于拓展员工的知识面,紧跟医学前沿进展;但有的员工可能会出现忽视“三基”的问题。此外,还有“三严”,即: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读书期间,乃至后续工作,陈育德始终反复阅读《保健组织学》、《卫生统计学》、《医学统计学》、《医用数理统计方法》、《罗氏卫生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医学》、《管理学原理》,他表示这些让自己受益匪浅,享用终身。

陈育德教授在环境流行病学进修班开学典礼讲话

 

 对公共卫生专业的员工来说,流行病学是基础。这3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流行病学的重要性,与它相关的还有统计学等一些课程,都是员工们需要狠下工夫的。再比如,搞公卫需要组织管理和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因为我们需要通过这些帮助更多人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做到预防为主。具体而言,还有专业基本理论与知识、统计与计算机技术、现场流行病学与实验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检验与卫生毒理、专题调查与实验设计、管理学与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技能(如:调查方法;计划、组织、实施、监督评估;社会动员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

 

做到“干中学”,现场实践出真知

 所谓“实践出真知”,陈育德刚毕业留校进入教研室工作,李天霖教授便让他下工厂,“工厂有一套自己的保健系统,我们得了解它的组织形式、工作内容、工作方法,这样才能学以致用。”于是,工作头三年时间里,陈育德基本都待在工厂做卫生调查,在石景山钢铁厂(首钢)、酒仙桥工厂基地开展专业教学实践,有课堂教学任务的时候才回到学校。并且结合教学在城乡基层进行工厂保健、社区卫生、居民健康的专题调查。1960年,北京一家工厂出现了急性苯中毒事件,陈育德参与了这起事件的调查和苯中毒的防治工作。1963年,河北省出现了大面积洪灾,北医受卫生部委托,组织了一个小组开展“无名高热”、“急性黄疸”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组工作了一个多月,最后发现导致这次“无名高热”的爆发流行是病因是钩端螺旋体,这原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既往未曾发现这种疾病,但这种病原体一直存在于鼠、豬等体内,发生洪灾时,携带病原体的生物将病原体排到洪水中,老百姓在洪水中抢收庄稼时接触到被钩端螺旋体污染的洪水,便感染了这种疾病。“当我们把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和实验室的方法结合起来,才明确了引发这次疫情的病原体,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外,1964年夏,陈育德在北京通县防控霍乱;196410月至19659月北京中阿友好人民公社参加农村“四清”运动和运动结束后的留守工作;1967年,参加北京医疗队到甘肃酒泉地区进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开展农村卫生调查;196910月至19702月,在保定铸机厂学工,接受再教育;197010月至19716月,赴河北平山县农村防病治病(布氏菌病)教改小分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进行农村卫生教改实践;20世纪70 年代初根据上级指示参加北京市地面水底污泥中有机汞含量调查监测;1975年冬到1976年春,延庆县组织指导卫73级农村现场实习及北医三院社来社去临床专业班教学;1976夏,带领卫75级到通县从事农村卫生实践,后转入抗地震工作;1979年,全年担任北京医疗队领队在云南西双版纳进行疟疾防控与培训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参加石景山地区大气污染调查。

 陈育德表示,这些现场实践约占他毕业后头19年的三分之一以上(约7年多),“这使自己树立起想问题做事要从中国城乡的实际出发,尽量避免知识分子容易犯的脱离实际的想法和做法,这是我志愿选定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工作者所终身遵循的基本理念。”通过上述这些深入农村和城市社区、厂矿的卫生专业实践使他树立起又一个对其所从事的专业十分重要的观念,那就是——“必须深入现场,重视社会实践,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必须要从实际出发,要与实际相结合。”

 

 在实践中,陈育德不断摸索学习,解决基层百姓的健康问题。此外,因为工作原因,陈育德经常下农村做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调查,在下乡时都在老乡家吃“派饭”,“一般是每天换一家,老百姓常拿出玉米面等粮食给我们吃,而他们自己吃地瓜面,这让我们非常感动,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面对当时基层缺医少药的情况,激发起一定要努力让老百姓少生病,生了病能得到及时救治。”

 

服务实际,在深入调查中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陈育德表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公共卫生是为保护社会人群健康服务的,是一种专业社会实践,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动员的艺术,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从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大家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洗手、通风、戴口罩等等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这些年,陈育德一直在呼吁公卫专业的员工要更多地走到实践中去,多做现场调查和研究,而不只是坐在实验室里收集数据建模,写论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老百姓的健康需求,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快速凸显,并引起国家的重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有机汞污染。陈育德和团队成员受命调查北京市水下污泥里的汞含量。“那个时候,我们跑偏了北京地区,把湖底的污泥捞出来,在实验室做实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大家都没有怕苦怕累的,克服困难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

陈育德教授在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20世纪90年代,陈育德在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工作,参与研究制订推行和评估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头10年国家初级(基本)卫生保健十年规划;上世纪90年代参与拟定区域卫生规划指导意见,并为全国半数以上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资源设置标准与区域卫生规划制订提供技术支持。此外,陈育德推动建立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制度,始终负责组织实施和参与每五年开展一次我国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费用、反映等,自1993年至今,已持续30年,共6次,为国家制定卫生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健康。

 30多年来,他参加了一系列的中国居民健康调查工作,包括:居民的健康影响因素、行为生活方式、膳食、营养状况、口腔健康调查、居民的患病、死亡调查;一些慢性传染病如结核病、艾滋病、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还有慢性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的调查、居民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等。21世纪开始,他还参与了一些环境与健康问题的调查工作。

 这些工作在宏观层面用于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制定、监测与评估,为中国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在微观层面上,用于特定人群、特定卫生健康(婴幼儿健康、中小员工卫生健康、妇女卫生健康、老年卫生健康、口腔卫生健康、精神卫生健康、心血管卫生健康、肿瘤卫生、地方病防治等)管理。通过调查、监测、干预、评估来完成对特定人群、特定卫生健康问题的微观管理,服务于相关人群的健康管理,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陈育德列举了其参与的几项有意义的工作,包括:促进国家妇幼卫生健康指标监测的“三网”(婴儿死亡率监测、孕产妇死亡率监测、出生缺陷监测)合一;国家两纲(《妇女发展纲要》、《儿童发展纲要》)指标确定与进展的监测;促进营养、慢性病及其行为危险因素调查的整合;国家传染病直报系统的研究与建立;第四、第五届卫生部政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工作;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参加预防医科院、北医、协和联合公共卫生学院的筹建与实践型预防医学硕士生班举办。21世纪初参与几个公卫学院的国家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草拟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方案,经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始在22所公共卫生学院进行试点;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示范区责任专家组工作;中国2000年预防保健战略目标制订研究;《健康中国2020》的课题(公共政策与公共卫生两个研究组)研究;《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

 从上面罗列的这些项目和活动,陈育德归纳总结以下几点建议:(1)尽可能动态连续跟踪参与,如卫生服务调查、专项流调与监测、初级(基本)卫生保健规划与评估、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与评估、卫生人力发展规划与评估等;(2)将有关项目结合起来实施与研究,如将卫生服务调查、卫生人力发展规范评估的结果用于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制定与评估;(3)将各专项的专业实践、科研与教学结合,总结编成教材与专著,如初级卫生(基本)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卫生服务研究等;(4)将有关这些项目的实践与研究结果用于“项目管理”(如:世界银行项目、世界卫生组织项目、盖茨基金项目等);(5)将这些实践与研究的结果综合应用于卫生发展与改革;6)归结起来集中到一点,就是人才队伍建设。陈育德表示,“数据的统计分析是一门学问,既往常有数出多门现象,得出的数据有时相互间发生矛盾,需要下力去解决。就拿传染病报告来说,非典过后,我们国家下了大力完善了传染病直报系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直报系统,让我们的传染病监测工作可以更加及时、高效、准确。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

 

把握发展机遇,注重团队建设

“我们公卫的任务或是使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为了适应国家发展过程中的解决卫生问题的需要,即从实际出发,服从和服务于客观的需要。”

陈育德教授在国外访问

 

 19831984年受洛克菲勒基金会项目支持,陈育德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进修与从事合作科研,开阔眼界,提升科研能力;在有关方面支持下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修了几门课程,亲身感受美国的公共卫生教育,这对他归来后推进中国的公共卫生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团队研究班结业典礼

 

 20世纪80年代,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陈育德先后作为主要负责人组建了北京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现现为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与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为这两个中心的发展做了奠基工作,并与同道们一起培养了一批专业骨干,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陈育德反复强调,必须要深入社会实际,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组织动员社会民众,采取切实的卫生防护措施进行干预,解决城乡、社区劳动者和居民群体的卫生健康问题。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重视社会卫生与城乡居民健康的现场调查研究和现场实践,发现和处理一些城市、农村、厂矿的卫生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卫生服务。陈育德认为鉴于上述思想观念的确立和付诸实践,才使60多年来能为医学教育、国家卫生统计信息领域与维护城乡居民与工人健康等方面做了一点工作。

 学科的建设必须最终落实到人才队伍建设上。为适应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需要,本世纪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在这一过程中陈育德也尽了一点绵薄之力。如今,这些员工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中坚力量。“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这是陈育德培养青年教师的典型写照。作为专业的创始人,他一直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的常务理事,但他自己坚决推出本系年轻教师。“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正是陈育德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使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卫生政策与管理学领域的教师能够保持较高的素质,形成团结、高效的群体。

1999年硕士论文答辩

 

 2001年,陈育德获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医学部教学工作最高荣誉“桃李奖”。此外,2010年获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2021年获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管理学分会“卫生管理突出贡献奖”。研究项目方面,“中国城市医疗服务研究”被评为卫生部1987年科技进步奖项目二等奖;“区域地球化学在农业与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陈育德教授执教五十周年师生联谊会

 

以师为范,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陈育德曾任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公共卫生学院经理、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原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卫生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亚洲农村医学会常务理事等。他始终强调,自己之所以能做一点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工作,完全得益于北医那些杰出前辈的培养和教导。“他们对我的影响是终身的,他们的言传身教为我树立了榜样。”据陈育德介绍北医公共卫生系早年的老主任金宝善教授,曾有过一段坎坷经历,可他毫无怨言,一心一意为国家做贡献,尽心尽力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儿少卫生专家叶恭绍推动北医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学校卫生研究组,创建了北京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即使在文化革命期间学校卫生只剩她一个人,她还坚持到小学里教孩子们怎么正确刷牙,保持牙齿健康;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家俞锡璇教授特别敬业认真,做实验的试管他都要严格检查,不能有一点污渍水印;流行病学家朱聃教授在广西工作了多年,参加过很多重要的流行病学调查,前面提到的上世纪60年代河北省洪灾后发生的“无名高热”的调查中,他是卫生部点名的北医调查小组的领队。此外,还有刘世杰、胡汉昇、钱宇平、彭瑞骢、李天霖等恩师赤诚爱国、忠贞不渝、坚定不移;严谨治学、勤奋探索、务真求实;诲人不倦、立德树人、执着敬业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德,深深铭刻陈育德的脑海,引导着他在中华振兴的道路上当一个接力赛的传棒手,“让我立志从事教职,要成为像他们一样诲人不倦的人。”

2017年,陈育德及其员工在北医设立“立德树人”奖助金,首期捐资14万元。他说:“和员工们设立这个奖助金,就是为了培养员工的科研素养,提高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鼓励预防医学员工开展公共卫生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立德树人”预防医员工奖助金颁发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陈育德呼吁大家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重视和坚持体育锻炼,要牢记每位公民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当年在北医上学的时候,我立志要为祖国的卫生健康事业服务50年。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而之所以能在将满87周岁的时候与大家来分享这一点人生感悟,还是得益于青年时期参加‘劳动卫国制体育标准’的锻炼。”希望每一个青年同学,都能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行”,把北医公共卫生的优良传统继承发扬下去,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甘为人梯,不争春!活到老,学到老,学做人,学做事,学学问,终身学,无止境!”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姜海婷供稿,陈育德提供历史资料图片